儋州市中和鎮“四成酒家”,位于路面不寬的解放街上,四字招牌底下有兩行字——“始于1999年”“弘揚東坡美食文化”,讓人眼前一亮。
菜單上,只見“東坡荔枝涼粉”“東坡肘子”“東坡玉糝羹”“東坡酒煮蠔”“東坡包豆燉土雞”“東坡椰盅羊肉”“東坡豆腐”“黎子云雞飯”“東坡餅”“東坡粽子”等與蘇東坡相關的菜品和小吃名稱,不一而足……
酒家的運營者彭頂珊是儋州市東坡玉糝羹烹制技藝的非遺傳承人。一聊之下,深感這位“70后”是個有故事的人。
應記者之請,彭頂珊現場演示了制作玉糝羹的過程。先是將豬蹄與豬皮用水洗凈后,放入姜片煮至滾沸,撇去浮沫,轉小火熬煮約三十分鐘,接著下山藥丁再煮約十五分鐘;夾出豬蹄、豬皮、姜片等,放入適量鹽調味;然后倒入用破壁機打成糊狀的山藥糊(重量約為山藥丁的兩倍)與豆腐粒、西紅柿粒,小火煮開后,再加入少許味精,便告完成。玉糝羹入口清香,口感鮮美、粉膩、綿潤,令人難忘。
然而,做好這份玉糝羹,并非易事,其背后是一位有著30多年從業經歷者的學習和摸索。
由于家境不好,1988年,年僅18歲的彭頂珊就已進入社會,打拼謀生,在小餐館給掌勺師傅當過助手,從此對烹飪產生了極大的興趣。然而兩年后,小餐館關門,彭頂珊一時無業可就,一度以給人理發為生,一干又是兩年。
1992年,得知海口市勞動局組織了一個為期三個月的粵菜烹飪技藝培訓班,彭頂珊立即報名參加。結業后,彭頂珊在海口的幾個餐館和酒店當廚師。
1999年回到中和,彭頂珊租下了解放街上的一間鋪面開起了小餐館,一干就是25年。
“2011年,東坡美食在省內開始受到關注”,彭頂珊說,“從那年開始,我開始留意中和當地有關東坡與美食的傳說,根據民間口述和文獻記載,試著演繹東坡美食。”
彭頂珊深知,口傳心授和文字記錄雖是依據,卻并非美食本身,而美食往往是需要想象力和創新的。
于是,他根據蘇東坡被貶惠州時的一句經典“日啖荔枝三百顆,不辭長作嶺南人”,開發了油炸的點心“東坡荔枝”;根據中和民間傳說和蘇東坡的《被酒獨行,遍至子云、威、徽、先覺四黎之舍三首》,他推想當天黎子云應該用自家的土雞,給蘇東坡做了一道類似于糯米雞的美食,推出了“黎子云雞飯”……
相傳東坡謫居儋州時,曾傳授當地居民豆腐的制作方法。彭頂珊演繹的“東坡豆腐”,選用本土小黃豆、黑豆、芝麻、黃皮葉,制作成黃色的雞蛋豆腐(意為黃州)、綠色的黃皮豆腐(蘇東坡在惠州品味了諸多嶺南水果)、芝麻黑豆腐(寓意蘇東坡在儋州的至暗歲月,也可理解為黎明前的黑暗),三種顏色,三種口味,混搭烹制,意指蘇東坡被貶的黃州、惠州、儋州三個地方。
隨著菜品的增加,彭頂珊目前已開發出了“東坡宴”,有十菜一湯之多,常與省內外的同行和文旅界進行交流,他的菜肴在儋州市和海南省的烹飪比賽中多次獲獎。
本文Hash:c4fe87194af149871241236d1a17ff7d567a90b2
聲明:此文由 沐 沐 分享發布,并不意味嗨游贊同其觀點。文章內容僅供參考,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,請聯系我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