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7日下午,“深藍寶藏——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沉船考古成果特展”將在位于瓊海的中國(海南)南海博物館開幕,作為該博物館常設展覽免費向公眾開放。現場,408件(套)沉睡在深海1500多米、歷經500多年的出水文物將首次公開亮相。這是9月19日,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從在海口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。
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沉船的考古發現是世界級的考古發現,被列入2023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,遺存文物數量龐大,品類豐富,具有很高的歷史、科學和藝術價值。此次展覽是南海海域深海考古調查的成果專題展,也是國內首展,將展示“考古+旅游”的跨界融合成果。
明星展品薈萃
觀眾可免費參觀無需預約
此次展覽設在南海博物館南區三層6號展廳,面積近1000平方米,內容分為“探淵尋珍”“水府琳瑯”“巧繕煥新”三個部分。將展出兩處沉船遺址出水文物408件(套),還有故宮博物院等借展文物34件(套),共計展出442件(套)。展覽將全方位呈現考古發現、發掘過程、科技應用和成果,打造沉浸式深海考古之旅。
在展出的文物中,最受矚目的明星展品是13件(套)琺華彩瓷器。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二級巡視員楊武介紹,這是首次在沉船考古發現琺華彩瓷器,十分罕見。這些考古發現證明了明代中期存在景德鎮琺華彩瓷器外銷,為尋找窯址、厘清來源提供了實物資料。還有“丙寅年造”款紅綠彩碗,證實沉船屬明代正德時期(公元1506年),反映南海貿易航線的貢獻。
本展覽免費開放,無需提前預約,觀眾憑身份證、社保卡等有效證件即可從閘機刷證入館參觀。
配套活動豐富
數字技術加持延伸展陳內容
為豐富觀展體驗,打造博物館旅游熱點,展覽還將配套開展系列活動,推出深海考古主題系列文創產品。
一是設計“飛閱南海”數字飛行影院。該影院將與展覽同步推出,使用先進的手法和技術,展現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沉船遺址、南海地理知識、水下文化遺產、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情景等內容,進一步延伸展陳內容。
二是組織專家導覽。國慶假期,將邀請沉船遺址深海考古調查項目相關負責人、展覽主辦單位專家實地導覽,讓觀眾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及其內涵。
三是舉辦文博大講堂。展覽期間,深海考古調查項目相關負責人、科研院所、高校等相關領域專家將開講,闡釋深海考古意義,增強特展宣傳效果。
四是推出南海奇珍系列文創產品。以展品為靈感,中國(海南)南海博物館自主研發50余款南海奇珍系列文創,包括首飾、文具、冰箱貼、瓷器、手賬本等,做工精細、造型唯美。
五是開展深海考古系列主題社教活動。在國慶假期和研學季,面向家庭、青少年等不同群體,推出“探秘深海里的‘裱花蛋糕’”“深海直通車考古顯神威”“跟著‘深海勇士’去研學”等一系列配套教育活動,讓觀眾感受深海考古魅力。
六是搭建線上虛擬展廳。展覽開幕后,將推廣上線虛擬展廳,通過數字化展示手段,滿足線上參觀需求。
此外,展覽還專設出水文物保護現場,用多媒體呈現文保工作,包括準備、實施、設備與方法等,讓觀眾了解文保流程和意義。
同時,展廳配備VR設備與沉浸式裝置,觀眾可借VR“潛入”海底,體驗水下考古,通過場景復原等手段,增加趣味性,加深觀眾對考古工作的理解。
實行動態展覽,
不定期更新內容與上展文物
此次展覽除了將展出兩處沉船遺址出水文物408件(套),還有故宮博物院等借展文物34件(套)。
這些借展文物中,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物包括故宮博物院藏青花折枝蓮八吉祥紋碗、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藏青花雙獅戲球紋盤、山西博物院藏明琺華八仙罐、湖南博物院藏明琺華釉花卉紋梅瓶等。另有故宮博物院藏烏木制品,如烏木卷書式扶手椅、烏木股嵌銅絲邊畫花鳥圖面折扇、烏木嵌螺鈿雙螭紋小盒等。這些藏品的加入,進一步豐富展示內容,提升展覽的學術與觀賞價值。
在展覽形式設計上,這個展廳圍繞“深海藏珍”展開設計,呈回字形布局,精品文物放在核心區,兩側展示相關內容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1月,按中央編辦要求,省委編辦批準設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,加掛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牌子。
此外,由于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沉船考古工作還在進行中,后續還有挖掘、調查、文物修復等一系列工作。此次展覽形式不同于以往,將采取動態更新,根據深海考古新成果,不定期更新內容與上展文物。
該展覽由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、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、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(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)、中國(海南)南海博物館聯合主辦。
本文Hash:9f5c28fd1647ef7efa5c72e2dda40dd581413d78
聲明:此文由 沐 沐 分享發布,并不意味嗨游贊同其觀點。文章內容僅供參考,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,請聯系我們。